首页 > 新闻 > 国内新闻 > 正文

学费全免网:“家庭作业”不是“家长作业”,家长该如何正确辅导

文章来源:
字体:
发布时间:2017-10-16 13:38:34

      最近,北京清华附小的六年级学生火了,因为他们研究苏轼的论文引起了热议。其中一篇论文《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》,利用大数据搜索,整理了苏轼诗词的高频用词,还展示了研究过程中克服文献查找困难的解决办法,让网友惊叹不已。对于清华附小孩子们的论文,有的网民惊呼逆天,有的网民则质疑又是家长代劳。 


    现在,家长们要陪着读口算、预习英语单词、背诵语文课本上的绕口令、完成手工制作的任务……每天辅导孩子做作业到很晚,白天还要应付工作,很多家长都有点力不从心。所以有新闻称有的家长辞职回家,专心给孩子辅导功课。

    在多数家长看来,辅导小孩的作业是比上班还要辛苦的一件事情。自从家长批改作业流行起来,小孩的“家庭作业”就变成了“家长作业”。很多家长表示:“家长批改作业真的太痛苦了,尤其是读一二年级的小孩。老师布置的手工作业,有很多都需要家长的参与,小孩子根本做不了。”“家长花费了比以前更多的时间在孩子的学习上,然而效果并没有特别好。做作业占据了大部分时间,都没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。”“离开学校这么久,很多题目都很陌生。有些时候就算蒙对了答案,但不知道解答过程,根本没办法给孩子解答。作业做错了,还怕老师的批评……”

    家长心很累,老师也很辛苦无奈。一位小学老师表示,之所以让家长监督孩子写作业,辅导批改作业,是为了证明孩子回家有在学习。“我们只能在学校里教育学生怎么做,学生家里的事情无法知道。所以需要家长配合监督,共同帮助孩子。”完全撒手不管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是肯定不可以的,那么家长要如何正确的辅导孩子做“家庭作业”呢?

    一、不能过度参与

    作业是布置给孩子的,肯定是要求孩子自己动手完成。家长可以适度的指导和帮助,但万万不可以过度参与,直接帮孩子做作业。

    很多家长全程参与,甚至是代劳,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取得一个好成绩。甚至在各种文体活动中动用各种“资源”,比如戏剧节请专业导演排练,合唱节请专业指挥助阵,租借甚至购买专业的服装道具……无论是家长,还是老师,还是学生,对这样的家长过度参与学生在校的活动都已经司空见惯,见怪不怪了,但家长的这种做法其实从根本上否定了这些活动的意义。“家庭作业”和各种活动都是为了锻炼孩子,家长的过度参与让孩子不仅得不到锻炼,还破坏了“公平性”。孩子不仅不能学到“独立自主”还容易养成“攀比”、“依赖他人”等习惯。

    二、辅导孩子而不是辅导作业

    家长在辅导孩子做“家庭作业”的时候,要认识到学校希望家长关注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,通过做作业对课堂知识点进行练习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。家长在辅导的过程中关注的重点应该是“孩子”而不是“作业”。不少学校也一直在呼吁家长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亲子活动、家庭阅读、习惯培养和人格养成等方面。机械的完成作业是不会有很好的学习效果的。即使没有家长过度插手,孩子们也可以独立完成作业,写完后自己检查,这样正确率反而高了。

    低年级的孩子,家长要花精力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。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目,家长帮助理清思路,启发思考。家长不要检查作业,而是要教孩子自己检查的方法。高年级的孩子要注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。独立利用工具书或者网络资源完成自己的作业,并且学习独立安排学习时间和计划。

    三、重视过程而不纠结对错

    其实多数家长对辅导孩子作业这件事还是比较理性的,愿意通过家庭作业跟孩子沟通和学校联系。通过做家庭作业,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学习接受程度,对于做得不好的地方及时改正和补充教育,让孩子尽早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。也可以与老师进行交流,关心孩子在学校的情况,及时关心孩子的身心状况。

    辅导家庭作业可以检查孩子作业的字迹是否工整,态度是否端正,有没有通过做作业学习的获取知识的方法。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、习惯和方法,至于题目的对错就不要过于纠结了。而是要指导孩子总结错误,反思整理。

    家长和老师都有同一个目标: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。“家庭作业”就是一个良好的沟通载体,家长在辅导孩子做作业时,应该端正态度,站好位置,与学校老师一起共同努力,让“家庭作业”发挥应有的作用。

    微博:@学费全免网 微信公众号:学费全免网(freexf-com) 

    

 

网站简介 - 广告服务 - 版权声明 - 工作邮箱 - 联系我们 - 意见反馈 - 投稿 - 不良信息举报 - 友情链接
Copyright©2010-2016 中国信息网 www.zgnews.com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任何抵触国家法律法规 不良信息举报 QQ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倡导文明上网
法律法规底线、社会主义制度底线、国家利益底线、公民合法权益底线、社会公共秩序底线、道德风尚底线、信息真实性底线